<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開題報告

    時間:2025-06-30 11:41:37 晶敏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開題報告模板(精選15篇)

      艱辛而又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家都陸陸續續開始寫畢業設計了,在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開題報告,我們該怎么去寫開題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開題報告模板(精選1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開題報告模板(精選15篇)

      開題報告 1

      課題題目:

      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和價值

      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其實,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的人文性側重教育學生,培養和滋潤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策略,大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在富于情感的狀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語文素養,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探尋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進語文教學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同時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新課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目標,情感目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寓情感教學于語文教學已成為語文教育中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情感是語文教學藝術化的重要標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在觀念上認同了這點。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將情感教學作為知識傳授的附庸的狀況依然存在。恰當的教學策略對于中學語文情感教學廣泛而有效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傳統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現狀亟待改觀,由于教師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不全面,缺乏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等到原因,在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輕“情”的思想,有是情感教育被德育所替代,情感教育變得“戒律化”,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脫節,不能真正關注到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發展。把情感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對情感教育的重視,達到讓學生“知”“情”同步發展的目的,進而讓教育行為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意”和“行”。

      二、國內外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情感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已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還有對學生自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注,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和諧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在我們的課題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國內外的教育家們已經有了諸多的理論,從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學、好學、樂學”到當代著名教授盧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學理論”,從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的“愉快教學”到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動機原則”,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是我們進行此次課題研究的不竭源泉。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符合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基本理念,為語文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將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嶄新亮點。

      三、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研究重點及預計突破的.難點

      1、基本內容

      首先對古今中外的情感教學理論進行梳理,明確情感教學的內涵、特征,然后分析并指出語文情感教學的功能,并重點分析語文情感教學現狀及主要原因。最后以現代教學論、心理學理論、教育學原理等為理論依據,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發揮教師情感、中學語文文本富含的情感以及各種情感教育有利因素的作用,形成可行性方案,提出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策略。.

      2、研究重點

      發掘教材情感生發點,以情引情;發揮教學者的情感教化作用;調動學生的情感潛能。

      3、預計突破的難點

      從情感教學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語文情感教學的探索,提出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具有普適性的策略。

      四、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本課題擬通過:文獻研究法、比較法、實踐法、行動性研究、調查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從情感教學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將情感教學心理學理論與優秀教師教學實踐及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等方面相結合,較為全面和深入地對中學語文情感教學進行新的探討。

      五、課題具體實施步驟

      按照本課題研究的設計框架,研究過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理論依據的學習階段;(20XX年4月——5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組內分工,明確研究任務。

      2、組織語文教師學習情感教學理論,閱讀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研究的相關期刊文獻。

      開題報告 2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 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 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 t為時間自變量, 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于研究之中, 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 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3)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 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 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 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 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 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 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 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 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 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 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 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 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 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 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 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 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 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 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 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 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 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 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 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 先從某一行業出發, 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 然后, 逐步擴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 進行實證研究, 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 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同時, 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 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 傅家驥、仝允桓等。 技術創新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02] 吳貴生。 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04] 趙志、陳邦設等。 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 2000/2.

      [05] 王亞民、朱榮林。 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 風險投資。 2002/6

      [06] 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 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控制與決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 國際商務研究。 2002/5

      [08] 陳勁、龔焱等。 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 中國軟科學。 2001/1. pp86-88

      [09] 嚴太華、張龍。 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 經濟問題。 2002/1

      [10] 蘇永江、李湛。 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 學術研究。 2001/4

      [11] 孫冰。 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國管理科學。 2002/4

      [12] 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2/4

      [13] 楊力。 基干BP 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 中國管理科學。 2002/4

      [14] 楊國棟、賈成前。 高速公路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BP神經網絡模型。 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2/4

      [15] 樓文高。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三江平原土壤質量綜合評價與預測模型。 中國管理科學。 2002/1

      [16] 胥悅紅、顧培亮。 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品成本預測。 管理工程學報。 2000/4

      [17] 陳新輝、喬忠。 基于TSA-BP神經網絡的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預測模型。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0/5

      [18] 劉育新。 技術預測的過程與常用方法。 中國軟科學。 1998/3

      [19] 溫小霓、趙瑋。 市場需求與統計預測。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論在新產品開發中的應用。 科學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1999)

      [32]Andrew L. Zacharakis, G.Dale Meyer. A Lack of Insight: Do Venture Capitalists Really Understand Their Own Decis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57-76

      [33]Dean A. Shepherd, Richard Ettenson. New Venture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A Venture Capital`s Assess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

      開題報告 3

      一、立論依據(所選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所選課題的學術價值

      1、系統地梳理文化領導權思想,理性認識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因此所選課題具有一定的時代性。

      2、在國內外,既有研究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的學者,也有研究文化領導權的學者,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實屬首創,本文試圖建構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突出文化領導權思想的時代性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所選課題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3、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本文在分析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幾個方面,所選課題對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二)所選課題的現實意義

      葛蘭西立足于20世紀人類實踐和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解讀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現時代的緊密聯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主題的現代化轉變。

      在全球化時代,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要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增強國家實力,僅僅靠經濟和軍事力量還不夠,還必須有政治、文化等力量。當前中國處于市場開放、觀念更新、社會轉型、文化重塑的特定歷史時期,要實現現代化,要完成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在國際上建設和諧世界的目標,離不開軟實力的提升。

      中國在實力建設方面,的缺口在文化領域,但的資源也在這個領域,近年來,中央領導人在多次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并將之上升到國家戰略構建的層次。十七大報告提出:“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大課題。”建設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構成當代綜合國力發展的基本任務。

      然而文化軟實力是具體的, 不是抽象的, 所謂具體就是必須與社會主義的現實相一致, 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即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發展文化軟實力,才能深刻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才能在歷史提供的高起點上創造出高層次的和諧文化,才能在國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構建和諧世界。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 文化領導權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有的偏重于葛蘭西理論本身的討論,有的以文化領導權為基礎引申出其他的討論,不少學者認為葛蘭西創立了一整套適合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制訂了社會革命的新的策略,代表了本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一股最富于獨創性的新潮流,如伯格斯著《格蘭西的馬克思主義》、威廉斯著《無產階級的秩序》、安德森的《安東尼奧·葛蘭西的背謬》等。近幾十年來,葛蘭西不僅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們的一個經常的話題,而且被公認為從7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的“歐洲共產主義”的思想奠基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不少學者對葛蘭西的哲學思想進行研究,但較多局限在實踐哲學的范圍,文化領導權思想在形成之初,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后來,隨著文化問題的不斷出現,才變得逐漸重要起來,但目前國內現有的一些研究論文,與當代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相結合研究的論文較少,如羅小青的《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意義》,孟憲平的《葛蘭西領導權思想及當代價值分析》等,因此對于葛蘭西哲學思想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2、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現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 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軟實力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1990 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 這種提法立刻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熱烈討論, 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約瑟夫·奈著《硬權力與軟權力》、《軟實力: 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弗雷澤著《軟實力: 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等著作。

      自1990 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以后, 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和熱烈討論, 翻譯和出版了一些相關的著作,如門洪華主編《中國:軟實力方略》、樊友山著《跬步之行- - 國企軟實力的探索》,尤其十七大報告之后,把文化軟實力提高到了戰略高度,國內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專著和文章,如王佐書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軟實力》、唐晉主編 《論劍——崛起進程中的中國式軟實力》、沈壯海主編《軟文化 真實力 為什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付文茂的《淺談文化軟實力建設》、拓銳平的《試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等。這些專著和文章對于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很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總的來說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進一步深化。

      二、研究內容(具體說明課題研究內容、重點、難點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內容: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闡述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包括文化領導權的產生背景、內涵等,十月革命后,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相繼失敗,使葛蘭西開始分析西歐革命失敗的原因,他聯系意大利和西歐的歷史和現狀,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全面深刻的探索,形成了文化領導權理論。“領導權”概念是列寧首先提出來的,他主要強調的是政治領導權,其核心是無產階級專政,通過暴力取得政權。與列寧不同,葛蘭西在強調政治方面的領導權的同時,更主要強調思想文化的領導權,強調無產階級在道德和知識方面的領導作用。實踐哲學是文化領導權的哲學基礎,市民社會是文化領導權的載體,知識分子是文化領導權的主要力量,陣地戰是實現文化領導權的主要策略。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敘述軟實力的產生背景和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區別和聯系等,軟實力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80年代末提出的,恰逢世界進入新的實力轉移時期,美國進入戰略轉型時代,奈根據美國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意圖來剖析軟實力,所謂“軟實力”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它是相對于具體的國民生產總值、科研成果及轉化率、國防力量等硬實力而言的,哲學與社會科學也屬于國家“軟實力”范疇。文化軟實力是狹義的軟實力,是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基石,它構成軟實力的深層魅力。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討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是相互區別的,它們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領導權重視文化、輿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作用,文化軟實力更注重文化作用。二者又是相互聯系的,首先馬克思主義是二者的哲學基礎,它們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其次,它們都重視實踐的重要作用,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統一;最后,文化軟實力是對文化領導權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是文化領導權的理論實踐。

      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力的策略。首先,強調硬實力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實物投入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輻射能力,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第三,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第四,優化和完善體制機制,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制度保障;第五,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很多發達國家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競爭,是經濟的競爭、文化的競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占領文化的制高點。

      (二)課題研究重點:

      探討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為文化軟實力尋求理論依據,闡述文化領導權的當代價值,同時提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幾個重要方面。

      (三)課題研究難點:

      1、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

      葛蘭西的主要哲學、政治思想如實踐哲學、文化領導權等主要集中闡發在《獄中札記》中,《獄中札記》一書寫于1929年至1936年之間,是葛蘭西最主要的理論成就,然而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參考材料,葛蘭西只能以非凡的記憶力進行工作,另一方面為了應付監獄的檢查,不得不避免一些通用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用一些特定的術語來取代它們,如用“實踐哲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用“現代君主”取代共產黨,用“社會集團”取代階級等,這就大大增加了表述的困難,并且這些札記并非為發表而寫,因而思想跳躍、不相關聯之處甚多,也給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

      2、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

      要探討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就需要對二者的產生背景、內容等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在國內外,關于這兩個方面關系的研究都比較少,參考資料較少。

      (四)本課題所要達到的目標或要取得的成果:

      本文對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進行一番新的闡釋和解讀,探討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對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希望能夠對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三、研究方法與論文提綱(要求至少到三級標題)

      (一) 本論文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本文通過對葛蘭西的《獄中札記》、約瑟夫·奈的《軟力量 世界政壇成功之道》等文獻的研究,能了解有關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

      比較分析法是確定對象之間相似點與相異點的思維方法,是進行科學分類的基本前提,客觀事物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既有相似處,又有相異點。通過比較,既可以具體地了解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之間的相似,又可以具體地了解二者之間的相異。

      關系研究法,論文中涉及多組關系,如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實踐哲學與文化領導權之間的關系等,只有在梳理、分析這些關系的基礎上,才能理性的認識文化領導權和文化軟實力。

      (二)論文提綱

      一、 文化領導權思想

      (一) 文化領導權產生的背景

      (二) 文化領導權的內涵

      1、 實踐哲學與文化領導權

      2、 市民社會與文化領導權

      3、 知識分子、政黨與文化領導權

      4、 文化領導權的實現策略——陣地戰

      二、 文化軟實力

      (一) 軟實力產生的背景

      (二) 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

      三、 文化領導權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

      (一) 二者的區別

      1、 產生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不同

      2、 內涵不同

      (二) 二者的聯系

      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二者的哲學基礎

      2、 社會實踐是二者的立足點

      3、 文化軟實力是對文化領導權的繼承和發展

      四、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

      (一) 強調硬實力的基礎性作用

      (二)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三) 呼喚文化創新

      (四) 優化和完善體制機制

      (五)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四、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

      1、 [意]葛蘭西 《獄中札記》葆熙譯 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版

      2、 [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李智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1月版

      3、 周穗明等 《新馬克思主義先驅者》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4、 袁久紅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東南大學出版社 9月版

      5、 毛韻澤《葛蘭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論家》求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6、 [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 《一個未完成的政治探索:葛蘭西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版

      7、 門洪華 《中國:軟實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

      8、 [美]約瑟夫·奈《軟力量 世界政壇成功之道》 吳曉輝, 錢程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版

      9、 沈壯海《軟文化 真實力 為什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北京人民出版社 版

      10、唐晉 《論劍——崛起進程中的中國式軟實力》 人民日報出版社200年6月版

      11、胡錦濤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人民出版社版

      開題報告 4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1.依據:

      進入90年代后,我國的居住環境和工業生產環境都已廣泛地應用熱水供應裝置,熱水供應裝置已成為現代學校居住必備。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電力供應緊張,供電部門開始重視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熱泵供熱技術提到了議事日程。近年來,由于能源結構的變化,促進了地源熱泵供熱機組的快速發展。

      隨著生產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地源熱泵供熱技術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同時也在積極研究環保、節能的地源熱泵供熱產品和技術,現在利用成熟的電子技術來進行綜合的控制,并和太陽能結合更注意能源的綜合利用、節能、保護環境及趨向自然的舒適環境必然是今后發展的主題。

      2.意義:

      地源熱泵技術,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溫相對穩定的特性,,通過消耗電能,在冬天把低位熱源中的熱量轉移到需要供熱或加溫的地方,在夏天還可以將室內的余熱轉移到低位熱源中,達到降溫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熱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熱源,可以取代鍋爐或市政管網等傳統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調系統。冬季它代替鍋爐從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熱,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調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熱給建筑物制冷。同時,它還可供應生活用水,可謂一舉三得,是一種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據熱泵的熱源(heatsource)和熱匯(heat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三類:

      空氣源熱泵系統(air-sourceheatpump)ashp

      水源熱泵系統(water-sourceheatpump)wshp

      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gshp

      平時還有人把熱泵系統按照一次和二次介質的不同,分別叫做:

      空氣---水熱泵系統

      水---空氣熱泵系統

      水---水熱泵系統

      空氣---空氣熱泵系統

      這些都是把熱源、熱匯以及空調系統的傳遞介質也包括進來分類形成的。

      為了和國際標準接軌,我們還是應該依照國際慣例來命名。在1997年由美國的ashrae(美國采暖、制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統一了標準術語,無論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熱泵系統。

      另外,為了讓我們在學習和討論中更方便,介紹一些地源熱泵室外能量交換系統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統----土壤換熱器(水平埋管、豎直埋管)

      地下水系統

      地表水系統

      這些都是地源熱泵的熱源或熱匯形式。(具體參見下圖)

      圖.1.1土壤換熱器(水平埋管)圖

      圖.1.2土壤換熱器(豎直埋管)圖

      圖.1.3地表水系統圖

      圖.1.4地下水系統圖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1.地源熱泵的發展歷史

      地源熱泵是一種先進的技術,它高效、節能、環保,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這項技術最先開始于1912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熱源熱泵的概念。1946年美國開始對地源熱泵進行系統研究,在俄勒岡州建成第一個地源熱泵系統,運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熱泵系統在美國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國安裝地源熱泵14000臺,1997年則安裝了45000臺,目前已安裝了400000臺以上的地源熱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長。1998年美國商用建筑的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已經占到空調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歐洲國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淺層地熱資源,來供熱或者取暖。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逐漸變得嚴重,在各個方面節能也被更多的考慮,以可再生的地熱源為能源的地源熱泵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地源熱泵的研究和應用發展迅速,國內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相繼開展了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的地源熱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國范圍內舉行了各種交流探討會。中國制冷學會第二專業委員會主辦了全國余熱制冷與熱泵技術學術會議;1988年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辦了熱泵在我國應用與發展問題專家研討會;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研討會;從90年代開始,每屆全國暖通制冷學術年會上都有熱泵應用的專題;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熱泵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介紹了地源熱泵技術,國外的應用狀況和在中國的推廣;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地源熱泵研究所與山東建筑學會熱能動力專業委員會聯合發起并承辦國際地源熱泵新技術報告會于XX年3月17日在山東建筑工程學院舉行,加強了國內外地源熱泵先進技術的交流。

      2.地源熱泵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目前在中國,地下水熱泵系統已開始廣泛使用,而土壤源熱泵系統尚處于研究機構工程摸索和研究階段。

      從有關調查來看,地下水熱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實現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一含水層,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長時間穩定運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時,還出現了大量不進行回灌的.熱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現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風機盤管內進行空調。這樣做,一則污染水體,二則浪費水資源。

      對于土壤源熱泵的發展主要是從1998年開始。國內數家大學建立了土壤源熱泵實驗臺,且大多數進行了地下換熱器與地面熱泵設備的長期聯合運行。其中1998年重慶建筑大學建設了包括淺埋豎埋管換熱器和水平埋管換熱器在內的熱泵系統;1998年青島建工學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熱泵系統;湖南大學1998年建設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熱泵系統;1999同濟大學建設了垂直土壤源熱泵系統。這些系統為中國推廣土壤源熱泵奠定了基礎。從XX年開始,在國內長春、濟南、溫州、重慶、米泉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源熱泵系統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熱泵系統越來越多的被房地產商所關注和采用。

      鑒于國內的國情和地源熱泵系統自身的特點,我們對其各自的前景作一分析。隨著地下水熱泵工程技術改進和規范化,由于其突出的節能和保護大氣環境的功能,還是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的市場。水平埋管土壤源熱泵,雖然占地面積大,但靠地表換熱可以自然恢復地溫,在年排熱量和吸熱量不平衡的地區應用比較有優勢。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熱泵,隨著專業安裝隊伍的發展,鉆孔設備的完善,勢必會使造價大幅度降低,無疑會成為今后最有競爭力空調方式。

      三、本課題研究方案:

      本課題屬于設計改造現有熱水系統,學校宿舍的熱水供應系統。在改造中應該充分考慮到:

      1、學生的定時供熱,需要的功率及系統響應時間問題。

      2、屬于改造系統,要和現有的系統相結合。

      3、考慮到成本問題,造價是否合理。

      4、在使用過程中維護的費用及技術的要求是否合理。

      5、運行的安全及噪音處理問題。

      6、廢物的處理及環保問題。

      四、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廣西工學院北區5#的熱水供應改裝。

      1、該大樓空調工程包括:

      1-6層的熱水供應,所有宿舍。

      2、設計參數:

      每層有14個房間,每間8人,共6層。

      3、柳州地區基本氣象參數:

      根據物候報告,五月一號到十月一號之間為高溫區很少用熱水,寒假期間不用熱水

      4、本課題具體研究內容:

      (1)、循環水換熱器的計算

      (2)、土壤熱泵系統(gchp)的土壤換熱器設計

      地下埋管換熱器是地源熱泵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土壤源熱泵系統設計的核心內容,其選擇的形式是否合理,設計的是否正確,關系到整個地源熱泵系統能否滿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換熱器設計主要包括地下熱交換器形式及管材選擇,管徑、管長及豎井數目、間距確定,管道阻力計算及水泵選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熱泵地下埋管換熱器主要有兩種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選擇方式主要取決于場地大小、當地土壤類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場地足夠大且無堅硬巖石,則水平式較經濟;如果場地面積有限時則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場合下這是唯一的選擇。

      盡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淺層埋管,初投資一般會便宜些,但它的換熱性能比豎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積的限制,故一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單溝單管、單溝雙管、單溝二層雙管、單溝二層四管、單溝二層六管等形式,由于多層埋管的下層管處于一個較穩定的溫度場,換熱效率好于單層,而且占地面積較少,因此應用多層管的較多。(單層管最佳深度1.2~2.0m,雙層管1.6~2.4m)

      近年來國外又新開發了兩種水平埋管形式,一種是扁平曲線狀管,另一種是螺旋狀管。它們的優點是使地溝長度縮短,而可埋設的管子長度增加。

      3.2垂直埋管

      根據埋管形式的不同,一般有單u形管,雙u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徑螺旋盤管和大直徑螺旋盤管,立式柱狀管、蜘蛛狀管等形式;按埋設深度不同分為淺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形管型:是在鉆孔的管井內安裝u形管,一般管井直徑為100~150mm,井深10~200m,u形管徑一般在50mm以下(

      2)套管式換熱器:的外管直徑一般為100~200mm,內管為15~25mm。其換熱效率較u形管提高16.7%。缺點:⑴下管比較困難,初投資比u形管高。⑵在套管

      開題報告 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理論依據

      1、課題的提出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經典美文是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無數燦若星漢的古詩散文作品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畫卷與精神風貌,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載體。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東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民族文化的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高度重視古詩文教學及誦讀,是語文新課程改革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種戰略選擇,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個體生命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誦讀教學既是對語文教學本質的歸位,又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超越,從語文學科切入,努力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配合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可從根本上優化校園文化。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九年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并對于每個學段都作出了具體的要求。

      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古詩詞和現當代的優秀詩文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瑰麗的奇葩,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在小學生中開展中華經典的誦讀,讓他們自小就扎根于祖國的文化傳統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在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方面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培養他們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通過誦讀,讓學生體味到我國中華經典詩文獨有的韻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學生美好情感的,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我校所在地,既是古帝王流放之地,諸多文人墨客再次流下了膾炙人口的經典詩篇,又是詩祖尹吉甫的故鄉,有關詩經的傳說,詩經的篇目在民間廣泛流傳,具有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濃厚的經典文化底蘊。

      2、關鍵詞概念及其界定

      (1)、中華經典詩文: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古詩詞和現當代的優秀詩文。

      (2)、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作用于學生的“中介”, 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價值觀為核心,以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概念為具體內容。主要內容是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此為核心內容)。本課題研究營造“校園文化”指“校園精神文化”。

      (3)、農村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立足本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引導學生閱讀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古詩詞和現當代的優秀詩文,豐富農村小學生的精神生活,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

      3、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國內同一研究領域現狀:有關誦讀經典詩文和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不少,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理論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面于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在農村小學中開展誦讀經典詩文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是不夠的,而把“誦讀經典詩文”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研究更不多。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課題基礎上針對農村小學開展誦讀經典詩文和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實驗研究,來探索出適合農村小學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1、推進學生對中華經典的熱愛和傳承,使經典誦讀、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自主習慣。

      2、推進學生從經典中感受經典的魅力,受到情感、做人等教育。

      3、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讓經典誦讀、課外閱讀成為校園文化獨特的風景。

      4、推進社區、家庭對于經典的閱讀。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預期目標

      1、課題研究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生受益,培養他們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育努力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

      2、中華經典詩文的內容:小學生必背、必讀、選讀書目(新課標),唐詩宋詞等古代詩文,現當代名家名篇。

      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內容是:

      (1)小學生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關于詩經的校本教材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的策略研究;

      (4)經典誦讀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3、預期目標:

      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兩天背誦一篇詩文,一年以三百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一百五十篇(達到教育部所建議的.小學六年一百五十篇詩文總量)。

      閱讀量:自一年級開始閱讀至六年級,每年以50本計(約每周讀一本課外書),六年可讀250本,以每本平均2萬字計算,閱讀總量可達500萬字以上。(超出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九年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性情品德:性情開朗,自信樂觀。氣質變化,品格有相當明顯的內化深化現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及家庭之間的人際關系明顯改善,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

      自學能力:有相當明顯的提升,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自學能力漸漸提高。

      學習態度:明顯改善,學習日漸輕松愉快,樂意學習。

      創造能力:明顯提升。可表現在口語對談、美術創作、游藝活動、數理理解等方面。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營造書香氛圍,開展誦讀活動,舉行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課本劇比賽、優秀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征文比賽。

      (二)研究過程

      一、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調查研究,制定活動方案,營造書香氛圍,開展誦讀《三字經》、《詩經》、《道德經》選讀活動

      二、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誦讀經典古詩詞活動將〈新課標〉規定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和名著作為誦讀內容開展誦讀活動。

      三、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向學生推進適量的經典文章,讓學生讀背,每學期結束時開展活動來展示讀書成果,如知識競賽、課本劇比賽、優秀讀書筆記評比、書香人家評比等。

      四、第四階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總結實驗成果,撰寫實驗報告,準備結題。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并認識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課題研究方案。

      3、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階段性總結。

      4、個案研究法:對有代表性的教師、學生作跟蹤研究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5、行動研究法:在研究同時重點寫好教育日記(教學后記)、教育案例、教育隨筆、教育沙龍(基于寫作的網絡式沙龍或茶館式沙龍)和教育論文

      四、課題前期準備及下一步工作重點

      1、課題人員:課題組聘請縣教研室高杰為顧問,課題組負責人陳爍,對當地詩經等經典文化有專門的研究,負責編寫有關詩經的校本教材,在學校已經在推行“快樂閱讀”的經典閱讀活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2、研究人員保證。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條件。課題主持人石力剛同志從事管理工作已有多年,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參與課題研究的高杰老師,一直處在教學研究的前沿,專門分管全縣的語文教學研究工作。李x、李紅梅、張娟等同志從事學校教育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和積極向上的求學精神。其他人員都是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長期在小學一線工作。學校還請省、市、縣專家進行指導,為課題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下一步工作重點

      隨著課題的開展,課題組成員應依據自己的研究目標與思路制定好第二階段的研究計劃,尋求課題研究的切入點,探索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精選與語文教材內容相符的經典古詩文,著手編寫“忠孝名邦”校本教材(初稿)。

      五、課題組分工情況

      課題組負責人:

      陳爍:負責課題規劃、過程管理與實施、校本教材審核。

      石力剛:負責課題策劃、制定方案、過程實施、資料收集和校本教材的編輯。

      課題組成員:

      高杰:課題理論指導,傳遞課題相關信息。

      李x、李紅梅:負責《經典閱讀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的調查資料及研究過程資料。

      黨麗、馬高平:負責《經典閱讀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的活動記載、案例、反思及經驗總結、論文等資料的收集。

      張娟:《經典閱讀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的活動展示資料收集整理。

      六、預期研究成果:

      1、選取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詩文,推進校本教材建設,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2、探索出以感悟、積累經典文化為特點的誦讀式有效途徑,創設校園誦讀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

      3、在課題研究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的基礎上,豐富語文的教學內涵,促使學生將誦讀融入生活,提升文化底蘊。

      4、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語文教學專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5、成果展示形式:《忠孝名邦》校本教材,結題報告,圖片聲像文字資料,教育教學案例、論文等。

      開題報告 6

      一、本課題選題背景、意義和價值,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所要達成的目標

      背景:

      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和開放環境下,在課程改革形勢下,師德建設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的挑戰,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全面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制度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因而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對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意義:

      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過程中,培養廣大教師強烈的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我校教師志存高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使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牢固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國內外研究現狀:

      ① 、國內進行的師德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師德建設與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師德建設與評價研究》、《師德建設的研究》幾方面內容,全國各地區中小學都有關于提高教師素質與專業成長和師德建設方面的研究,他們側重理論層面上的研究,強調了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至于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師成長效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②、我們所研究的課題與上述課題有相似之處:即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對象不盡相同:農村小學教師。

      ③、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側重于新形勢下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有效途徑的研究,倡導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以德立校的理念,同時注意該課題研究與我校師德傳統相結合,使之更完善,更具農村小學特色。

      達成目標:

      提升教師師德認知水平,轉變教師觀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教 學觀和質量觀,既要提升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觀念新、師德好、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內容、重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核心概念的界定:

      師德建設與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品質高潔、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業務精湛、結構合理而又富有活力的、宏大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對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師德建設、師徒結對、公開課、校本教研、教師反思、教育札記等方式在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師德修養、知識結構、教育教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最佳機制。其中研究的重點是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機制。

      三、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技術路線以及實施步驟

      1、成立專題研究組織機構

      總負責人:董慶祥

      課題階段工作計劃及總結執筆:伊紀波

      課題研究材料收集:畢連合

      課題研究影像資料收集整理:伊紀波

      課題研究成果宣傳:楊敏、秦帥

      課題研究語文學科負責人:楊小英

      課題研究數學學科負責人:秦帥

      課題研究綜合組負責人:楊敏

      課題研究經費落實:禚士軍

      主要思路、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法來研究我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目標、任務和有效途徑,搜集和整理有關的文獻、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2)、調查法:

      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調查了解本校師德狀況以及好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本校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

      (3)、行動研究法:

      通過計劃、實施、總結和分析思考等幾個環節,歸納整理出師德建設中有效并易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徑,摸索出可操作性的適應我校特點的師德建設模式和機制。

      (4)、經驗總結法:

      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做法和經驗,揭示實質意義,提供典型范例,并使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找出可以推廣和借鑒的規律性東西。

      (5)、個案研究法:

      建立教師個人師德檔案,關注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尋找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成長有效性的一般規律。

      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從20xx年12月開始至6月結束,分四個階段開展。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月):準備及初步探索階段

      主要開展文獻研究和討論研究,制訂師德建設與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實施計劃,開展師徒結對、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的初步研究。

      第二階段(3月--6月):形成方案階段

      主要對第一階段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提煉,形成方案,完成申報、立項,明確研究分工。

      第三階段(7月-5月):深入研究階段

      主要開展行動研究與研討研究。根據第二階段的方案,以師德演講、青年教師競賽課、教師反思評比為載體深入開展師徒、公開課等的研究,并結合青年教師的成長歷程,開展成長案例研究。此階段結束時,初步形成階段性研究報告(適應性方案、反思或論文)。

      第四階段(6月):完善、總結階段,

      主要在反思前面的研究經過和成果的基礎上,更新和完善各項工作,撰寫師德與教師成長研究論文,組織和籌備課題結題。

      四、課題實效評價方式、預期研究成果及其應用推廣價值預測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使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使我校教師專業成長志存高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1、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領導下學校對教育科研十分重視,明確提出“科研興校”,并全力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保障研究的設備設施、時間、資料、經費。

      2、對師德建設與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我校已有較好的基礎,多年來一直推行師德為先,師徒結對,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這些實踐和研究為本課題的順利推進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3、本校是一個“素質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強”的科研集體: 全校老師們尤其中青年教師,他們朝氣蓬勃、進取心強、勇于開拓,有奉獻精神,是一個優秀團隊,這些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條件。

      4、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都具有較高的研究能力,多數年齡在三十歲左右,具有高學歷,高水平。 上一頁12

      開題報告 7

      一、選題背景

      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目前學習鋼琴的人數越來越多。各類培訓機構日益增多,年輕的鋼琴老師也在逐年增加,鋼琴變得越來越普及。絕大多數學生以及年輕的鋼琴老師的手指練習卻只停留在鋼琴啟蒙階段,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我國鋼琴手指練習利用率雖高但是效果不甚明顯,借鑒國外教材數量上有一定局限性。其次,我國鋼琴指法練習的理論成果還沒有形成體系,使得鋼琴的學習者在使用手指練習冊方面沒有自覺性,或是在手指練習中找不到適合自身的、適合不同時期各個曲目的應對方式。同時,因為鋼琴手指練習法種類和方式五花八門,使得國內外鋼琴學習者在指法練習上難以找到適合自身的手指練習法,而本文通過對魯道夫·甘茨的《鋼琴手指練習為現代和特殊而作》的研究分析,來告訴鋼琴練習者如何找到適合不同特點的去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且系統的手指練習的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鋼琴的演奏是一項復雜的思維和實踐活動,有其本身嚴密的邏輯系統順序和認識發展規律。一個合格的鋼琴演奏人才不是短短幾年就能培養出來的,必須根據鋼琴教學的特點,通過系統、正規、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扎扎實實地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地反復訓練積累,逐步提高。俗話說“基礎越厚實,上面蓋的樓就可以越高”,就是這個道理,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學習體會以及教學經驗,根據不同鋼琴學習者的自身條件,可以說不同的人的身材比例、四肢的靈活程度都不一樣,所以所具備的演奏條件也并不一樣。身體條件的差異,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手指上力量不勻、不夠靈活、配合困難、相互牽制又不獨立的情況。所以鋼琴學習者在手指練習方面要保持經常的鍛煉才能有效克服演奏中出現的各種技術上的困難。無論是作為聽眾或者是演奏家都知道,精彩的音樂詮釋需要演奏者全身心投入的演奏,細致、細膩地刻畫出作曲家對于音樂形象、音樂情感,而這一切都需要無與倫比的技巧,可以說,如果沒有非凡的技巧,音樂的表現就幾乎為零。而基本技術包括了鋼琴演奏中所遇到的所有技術問題,滲透于所有偉大音樂作品的每一個句子中,每一句句子都需要鋼琴演奏者的精雕細琢,以此呈現出完美的感覺。手指是演奏鋼琴直接觸及琴鍵的部位。用著名鋼琴家涅高茲的話來說,在鋼琴演奏中,手指是“前線的戰士”,是“聲音的制造者”,是“鋼琴彈奏的直接創造者”和“鋼琴家意志的執行者”。法國著名鋼琴家瑪格麗特·朗則這樣來強調手指的意義,她說:“要能夠清晰明了,意義清楚,表情豐富地說出音樂要說的話,鋼琴家應有會說話的手指。” 而要擁有這樣的手指必須要有良好的手指基礎訓練,手指的力量、靈敏、速度以及基本的指觸方式和控制能力是鋼琴技巧最重要的環節,是鋼琴演奏基礎的基礎鋼琴學習者必須用大量的時間進行基本技術的訓練,對于手指、臂、腕等生理機能的潛力,都能得到非常好的發掘,為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極其堅實的基礎。

      技術訓練是任何一位從事鋼琴演奏者在學習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基本的技術訓練每一份努力,都將得到相應的回報。我的導師曾經對我說過:“在正式練琴之前,手指練習是極為重要的!!!”這好比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在大賽之前都要有相應的熱身運動一樣。在我們日常的練琴中,合理分配練琴中作品與“熱身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天有四個小時的練琴時間,那么前一個小時的基本手指練習的“熱身”是極為重要的。有了熱身手指徹底活動開了,余下的練琴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升,甚至花兩個小時就可以達到三個乃至四個小時的練琴效果。從業余的考級中我們看到音階、和弦、琶音技術是必不可少的考試項目,作為專業院校學生技術考核中也同樣會考這樣的項目。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演奏得人技術訓練對于任何層次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訓練是不同層次人群必不可少的武器。但是在很多業余學生從不或很少進行技術訓練練習,有些人只是為了應付鋼琴考級才應考級要求彈奏相應的幾個調的技術練習,更有甚者對調性感全無,只了解從什么音到什么音的位置。更別提這種技術練習中對自己會有什么作用?只為了應付考試,而在平常的學習及練琴中就放棄這個部分了。這部分對基本功的忽視的人群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技術生硬、進步緩慢、練琴效率極低。而不少令人感到“進步神速”的學生卻在技術練習上下苦功夫,他們的.苦練所帶來的甜頭就是在更進一步在這里下功夫,這種良性循環使他們取得了飛躍,并且一直不斷的進步著,也同時獲得相應的成就。許許多多的鋼琴家更是從小起直至整個演奏生涯當中從沒停止過一天的基本技術的練習。在這一切證明之后,難道你還能懷疑鋼琴基本技巧訓練的重要性嗎?那么,到底需要多少時間進行這一訓練呢?答案是在你能夠承受的范圍中越多越好。針對技術訓練的教材很多,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都有。在我國使用最廣泛的針對技術練習的主要是法國的教材《哈農》、上海音樂學院陳慶豐教授的《鋼琴音階琶音和弦》、法國科爾托的《鋼琴技術的合理原則》、施那貝爾的老師、奧地利的施密特《鋼琴手指練習》,這些在通常的鋼琴教學中這些教材被人們廣泛所使用。筆者論文中介紹的魯道夫·甘茨的《鋼琴手指練習為現代和特殊而作》不僅僅涵蓋以上教材中的側重點,而且還立足二十世紀音樂語匯創造出新的訓練方法。二十世紀存在著許多新的語言,因此我們再訓練中有不同于其他音樂風格的特征,因此選用一本合適于技術練習的教材對演奏有著非常好的幫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魯道夫·甘茨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他早年求學于蘇黎世音樂學院與 Friedrich Hegar(弗蘭德里奇·黑格爾)學習大提琴,然后又與 Robert Freund(羅伯特·弗里德)學習鋼琴,他又同時在洛桑音樂學院與 Charles Blanchet(卡雷斯·布蘭切特)學習作曲。在 12 歲時就被公眾成稱為大提琴家,在 16 歲時也被稱為鋼琴家。1896 年 3 月 20 號,在洛桑首演拉赫瑪尼諾夫升 C 小調前奏曲,6 月 24 號,演奏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同時獲得藝術家文憑。在 1897-1898 年期間,他在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城市斯特拉斯堡拜在 F. Blumer(F·布拉莫)學習鋼琴,在 1899 年魯道夫·甘茨參加在柏林的專業鋼琴課程并跟隨 Ferruccio Busoni(費魯奇奧·布索尼)學習鋼琴。1901 年至 1905 年魯道夫·甘茨去了美國并以教授身份加入芝加哥音樂學校任芝加哥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1905-1908 年,魯道夫甘茨在美國與加拿大講座多次。1921 年至 1927 年出任圣路易斯音樂總監并且擔任圣路易斯管弦樂團指揮之后他便往返于美國、歐洲相繼巡回演出。1929 年任芝加哥音樂學院負責人,1933 年成為芝加哥音樂學院校長,他邀請了阿諾爾德·勛伯格來任教,但是勛伯格的健康原因不適合他在芝加哥生活。他在 1938 至 1949 年期間,他與紐約愛樂樂團和舊金山交響樂團一同成功舉辦了年輕藝術家系列音樂會,同時他還是芝加哥音樂學校的鋼琴系主任。1954年雖然他從芝加哥大學退休,但是直到 90 多歲,他仍兢兢業業的為學生授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鋼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大體分為三個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現代音樂。每個時期的樂曲風格雖然都有很大差異,但是樂曲的發展總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加以創新得來的,所以對于技術上的要求確實是承前啟后的,而且難度系數也是越來越高。本文以魯道夫·甘茨的《鋼琴手指練習為現代和特殊而作》為切入點,以此本鋼琴手指練習教材的“現代”和“特殊”兩個關鍵詞作為文章為兩大亮點,整合每個章節的練習側重點和各種不同技術所對應的鋼琴作品的適用性進行綜合分析,用來闡述其編排的科學合理性以、利用價值以及使用方法。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緒論 7-11

      1.1 研究目的背景、方法及思路 7-10

      1.1.1 研究目的 7-9

      1.1.2 研究背景 9

      1.1.3 研究方法 9-10

      1.1.4 研究思路 10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0-11

      第2章 魯道夫·甘茨生平 11-15

      2.1 求學和工作經歷: 11

      2.2 演出經歷 11-12

      2.3 音樂創作與著作 12-13

      2.4 錄音 13

      2.5 教學成果 13-15

      第3章 魯道夫·甘茨《鋼琴手指練習》成書背景及簡介 15-21

      3.1 成書背景 15-17

      3.1.1 教學考慮 15

      3.1.2 現代音樂發展的需要 15-17

      3.2《鋼琴手指練習為現代和特殊而作》簡介 17-21

      3.2.1 慢練的重要性 17-18

      3.2.2 指法的選擇 18-21

      第4章 《鋼琴手指練習為現代和特殊而作》的技術要點分析 21-57

      4.1 針對書名中“特殊”的詮釋 21-49

      4.1.1“人有我特”——關于手指的獨立性訓練 21-35

      4.1.2“人無我有”——個性化的訓練指導 35-49

      4.2 針對書名中“現代”的詮釋 49-57

      4.2.1 關于“現代八度”的技術訓練 50-52

      4.2.2 “音簇”技術 52-53

      4.2.3 “現代三和弦”的練習 53-55

      4.2.4 雙調性音階 55-57

      結語 57-58

      參考文獻 58-60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七、參考文獻

      [1] RUDOLPH GANZ 《A MUSICAL PIONEER_JEANNE COLETTE COLLESTER》

      [2]Charles Louis HnonJohn W.(COP) Schaum:《Hanon-schaumAlfred MusicPublishing》

      [3]MASTERCLASS:《How to make Hanons piano exercises workfor youInternational Piano》

      [4][美]Ingrid Jacobson Clarfield.Burgmuller Czerny Hanon—《PianoStudies Selected for Technique and Musicalitys Alfred Music Publishing》

      [5]Jim Samson “Virtuosity and the MusicalWork. The TranscendentalStudies of Liszt”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3[6]哈農.《哈農鋼琴練指法》[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7]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華樂出版社,1996

      [8][匈]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法]哈農.《哈農鋼琴練指法》[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10][美]喬治·考切維斯基.《鋼琴演奏的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開題報告 8

      一、選題背景

      通訊行業以飛快的速度迅速發展,手機用戶的數量迅猛增多,手機游戲娛樂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休閑方式,為玩家帶來了很多的快樂及新奇的體驗,同時也為手機游戲的開發商和運營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目前研究手機游戲界面設計藝術風格的資料不多,同時也不夠全面。論文的內容是對手機游戲界面設計藝術風格進行研究和分析,對手機游戲的創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中國手機游戲的發展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吸收和借鑒有益的經驗就是我們的優勢,還有反思手機游戲設計在其他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優秀手機游戲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第一印象和情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兩者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設計,在巨大手機游戲市場中歸納與總結手機游戲界面的藝術風格,并對手機游戲界面的藝術風格應用進行研究,是為用戶設計出精品游戲經驗積累的一個過程。課題以手機游戲界面設計藝術風格的應用研究對手機游戲設計領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手機游戲美術的設計隨著手機游戲的誕生隨之得到發展,玩手機游戲是玩家為追求愉悅和內在滿足感的行為,界面的質感是游戲玩家十分看中的一部分,手機游戲界面設計藝術風格的研究在當下社會中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對手機游戲的設計制作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手機游戲就是可以在移動電話上執行游戲操作的軟件。手機游戲用戶界面(ui)設計包含三大塊:交互設計、界面設計、圖標設計。從用戶界面設計工作上看有 3 個主要研究方向:分別是工具、界面、人。手機游戲界面設計是指運行在手機上的游戲軟件界面美觀的完整設計,給人一種舒適的視覺享受需要一個友好和漂亮的界面,它能產生人與手機游戲之間的親切感,為游戲創作企業創建賣點。手機游戲界面設計不同于單純的藝術繪畫,需要考慮游戲玩家用戶的各個方面,包括游戲喜好、游戲環境、游戲方式,最終定位是為用戶設計的科學性的藝術設計。在漫長的手機游戲發展過程中, 界面設計這一項工作沒有得到十分重視游戲。游戲設計的策劃文檔中對游戲界面幾乎全部忽略了,大量內容是游戲規則、元素等。而 “美工”這個傳統的稱呼是指做界面設計工作的人,在許多人眼里美工就是畫圖、上色、做個按鈕等簡單工作,沒有軟件編程設計工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這個稱呼也帶有貶義。人類是視覺動物,對任何事物都習慣用眼睛下第一判斷,這是人類最直觀的審美方式,也是移情投射對象時的最優先選擇,不論是丑惡的還是美好的形象,都屬于人們內心的一種映射。手機界面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用戶選擇是否對該游戲感興趣。

      手機游戲界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用戶與手機之間交互的'橋梁,當今的時代,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手機游戲設計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生產廠家的重視,所以手機游戲界面風格化設計顯得十分重要。手機游戲的本質是一種商品,游戲界面就好像產品的包裝,好似游戲的“外衣”,有重要的宣傳作用。游戲的操作和游戲的界面是游戲玩家對于游戲的直觀印象。游戲界面本身就是畫面的一部分,它與傳統的繪畫藝術有相同的審美屬性,但又有不同的藝術特點。手機游戲界面設計有“規則性”,藝術形式表現的“多樣性”,制作的“邏輯性”的特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分析手機游戲界面的設計特點和設計原則,探究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發展背景概況,研究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藝術風格,在此基礎上研究和探討不同藝術風格的設計應用,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研究和討論,用戶對手機游戲界面設計藝術風格的影響。本論文旨在對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藝術風格進行分析、研究和探討,整篇論文分為以下幾部分:

      首先,簡述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基本概念,分析游戲界面設計的特點與原則。其次,通過對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發展概況進行分析,分別對中外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發展背景分析,總結中國手機游戲中困擾其發展的諸多問題,總結有手機游戲界面設計檔次低、原創性缺失、人才缺失等問題。

      其次,是本論文的重點研究部分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藝術風格研究,第一點從角色設計、場景設計、色彩設計不同方面分析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形式特征,第二歸納手機游戲界面設計存在有不同的藝術風格類別。再次從熱門手機游戲設計的角度進行研究界面藝術風格在不同手機游戲類型中的應用。

      最后,通過對手機游戲用戶分析,探討用戶對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創作高品質界面的手機游戲。

      五、寫作提綱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錄 5-7

      引言 7-9

      選題依據 7

      選題意義 7

      本文研究內容 7-8

      本文研究方法及手段 8-9

      第一章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概述 9-12

      1.1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定義 9

      1.2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特點 9-10

      1.2.1 規則性 9-10

      1.2.2 多樣性 10

      1.2.3 邏輯性 10

      1.3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原則 10-12

      1.3.1 直觀性 10-11

      1.3.2 便捷性 11

      1.3.3 獨特性 11-12

      第二章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發展的背景 12-15

      2.1 國外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發展的背景 12

      2.2 中國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發展的背景 12-13

      2.3 中國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3-15

      2.3.1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檔次低 13

      2.3.2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原創性缺失 13-14

      2.3.3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人才嚴重缺失 14-15

      第三章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藝術風格研究 15-28

      3.1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形式特征 15-18

      3.1.1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角色特征 15-16

      3.1.2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場景特征 16-17

      3.1.3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色彩特征 17-18

      3.2 手機游戲界面設計的藝術風格 18-28

      3.2.1 卡通 q 版風格 18-19

      3.2.2 唯美主義風格 19-20

      3.2.3 機械科技風格 20-21

      3.2.4 扁平化風格 21-22

      3.2.5 裝飾風格 22-23

      3.2.6 超現實主義風格 23-24

      3.2.7 涂鴉風格 24-25

      3.2.8 像素風格 25-26

      3.2.9 黑白風格 26-28

      第四章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的設計應用研究 28-34

      4.1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在休閑益智類游戲中的應用 28-29

      4.2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在體育競技類游戲中的應用 29-30

      4.3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在策略類游戲中的應用 30-31

      4.4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在動作冒險類游戲中的應用 31-32

      4.5 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在飛行射擊類游戲中的應用 32-34

      第五章 用戶對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的影響 34-38

      5.1 手機游戲用戶分析 34-36

      5.2 用戶對手機游戲界面藝術風格的影響 36-38

      結語 38-39

      參考文獻39-41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獲獎情況 41-42

      致謝42

      六、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學位論文:

      鄭達 .游戲元素設計中藝術特征的體現原則和方法[d].武漢理工大學.2006.4.1

      張稚茹. 手機游戲的藝術設計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3.1

      [3]張曄..動漫產業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d]. 東華大學.2011

      [4]王雪.《中國涂鴉藝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5]彭飛.《淺析涂鴉藝術對中國當代壁畫發展的意義》[d].云南藝術學院.2011

      [6]張杰.顧長衛的導演藝術特色及審美思維.[d].四川師范大學.2013

      專著類:

      胡昭民,吳燦銘.《游戲設計概論(第 4 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1

      [美]scott rogers.《觸摸屏游戲設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2.1

      [3][英]湯普森 等著,功譯.《英國游戲設計基礎教程》[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2.1

      [4]北京寒武創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編.《手機游戲美術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4.1

      [5](英)莫里斯,(英)哈塔斯 著.王毅,王昊 譯.《數碼游戲藝術:數碼游戲的造型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4.1

      [6]郭有獻.郝東恒 著 .《中國元素與廣告創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

      [7]田家順.張傳銘 編著.《手機游戲開發案例全程實錄》[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3.1

      [8]石民勇,稅琳琳 編著.《手機游戲設計與制作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1

      [9] 周國燭.《手機游戲從創意到設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10]廖祥忠.《數字藝術論.北京》[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11]張亞麗.《多媒體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12]周國燭.《手機游戲從創意到設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81

      [13]陳念群.《數字媒體創意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14](德國)席勒.《 審美教育書簡》[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09.7

      [1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

      開題報告 9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們的教育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視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長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并且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階段內,一般都自始自終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由于長期親子分離,得不到父母面對面的教育和關愛,使得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往往會形成孤僻、不合群、厭學、易沖動等問題,在學習上他(她)們不愿意(也沒有機會)張揚個性,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看客”。能力得不到訓練,教育得不到實效。往往是學校幾年工作還不如游戲機房的幾分鐘。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進生。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要面向所有的學生,去關愛每一學生,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發展。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們去重視和深思的問題。鑒于此,提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研究,目的在于讓這部分留守兒童能樂于學習,生活與學習上都不至于孤獨。學到有價值的知識,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題實施的意義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研究,將依據課程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教育心理學。遵循中小學教育的規律,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并將優秀的實踐經驗進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構起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

      通過研究,力求讓教師能夠具備先進的課程理念、教育教學觀念、開放的教學思想、開創適合兒童發展的課堂,形成自己獨具的教學特色,學生能產生樂學的情緒,能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愉悅體驗,培養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學習的品質和水平。

      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主要在盤州市的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生中組織實施。

      研究的主要內容:

      1、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現象與發展狀況調查分析

      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現象與發展狀況進行調查,主要反映該類學生學習素質與個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質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現狀與實踐研究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借助教育學、心理學等現代教育理論對該類學生的發展實施可行性的研究,并運用與實踐中,嘗試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素質和活動評價研究。

      促進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發展,應及時的適度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此類兒童對待評價感覺敏感,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多維素質的評價,要將檢測和其它的評價放啊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主要選擇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并進行跟蹤評價的研究。

      (2)建立合適的學習小組,將他們融入進集體學習生活中去。

      (3)課間活動與放學后學生情況的調查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跟蹤研究法:在教育過程中采取一對一的跟蹤研究,運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適時的記錄每一個有效的數據。探索教育的因果規律,以點到面,層層推開。按階段制定計劃,做好記錄,完成總結,并及時撰寫體會,總結成果。

      2、文獻資料法:利用各種渠道合理的搜集與運用各種文獻和資料,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并及時的制定相應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

      3、行動研究法: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地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并對實踐的結果做出總結和反思。

      4、經驗總結法:是對教育實踐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教育經驗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師教育實踐中的直接感受,實踐性強、簡便實用。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并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9月——20xx年4月

      第一階段;初步開展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研究課題前期準備;

      2、擬定課題研究方案;

      3、確定跟蹤研究的對象。

      第二階段:重點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xx月

      1、進行具體實施課題的研究;

      2、不定期舉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狀況;

      3、開展留守兒童教育教學評價活動,探索教育與發展的操作方式;

      4、積累研究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完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5、撰寫案例和論文,展示優秀顆粒、優秀教學設計和優秀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成果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2、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研究成果展示:

      1、課題實施方案

      2、優秀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論文集

      3、學生學習日記、周記,小論文展示

      4、課題研究專題報告和課題實驗報告

      5、課題實驗經驗材料匯編

      6、建立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QQ群。

      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課題組核心成員都是從事一線教學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教學經驗豐富,教科研能力強,朝氣蓬勃并積極投身于各種教改實踐,科研氛圍濃厚。

      (2)課題研究經驗豐富。課題主研人員均是市、縣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經驗。

      (3)區位優勢明顯。我校處于縣城周邊。外出務工人員眾多,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較為明顯,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較強。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師的常規教學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采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形成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加強組織領導。組織相關人員圍繞本課題積極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文獻搜集工作、調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訓力度。調動廣大教師的參與意識,努力提高參與研究的教師的素質。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保證研究落到實處。

      開題報告 10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面臨的難題。本文將就德育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現狀

      我國教育界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已有了很大改變。但是,一些學校并沒有認真地對待德育工作,把它當做一個形式,不注重德育工作中的實質。從教育的目標和教育的質量角度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由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識到,也使得德育工作顯得越來越繁瑣。加之社會環境的變化,家庭教育的不足,學生面對好的和壞的信息,接受到各種引導和誘惑,德育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存在的問題

      1、德育工作重在形式,輕在實質。

      一些學校對德育工作的認識還是比較淺顯,有些學校往往只注重形式,忽視了當中的實質。在早晨或下午排隊、講究條理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卻可以體現學生的德育素質和精神風貌。但是,如果過分重視這些,忽視了德育的實質,在一些關鍵時候,有可能沒有起到應有的德育效果。

      2、德育工作難度大,難以達成目標。

      由于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變化太快,加上家庭教育水平的不足、學生所面臨的各方面壓力不斷增加等因素,給德育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因為老師的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法治保障,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

      3、家庭教育不足,影響了德育工作。

      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家庭教育水平的不足,德育工作難度在不斷加大。在德育工作中,家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長的德育觀念存在誤區,缺乏德育知識,也使得德育工作進一步受到困擾。

      三、對策

      1、深入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德育工作有深刻的認識,明確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推動德育工作的深入發展。在教育管理方面,應該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強化和改進德育工作。

      2、注重德育工作的實質。

      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中注重德育工作的實質,牢記德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將形式和實質相結合。在德育工作中,管理者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管理,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和方法。

      3、加強家長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家庭德育教育,加強對家長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家長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德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德育素質,所以要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德育教育。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德育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越來越多。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深入認識德育的重要性,在德育工作中不斷創新、探索,才能做好德育工作的各項任務,推動德育工作的深入發展。

      開題報告 11

      一、選題的緣由及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層面上來說,本課題的選擇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尤其是新課標教學要求的頒布,中學數學教學面臨了一些挑戰。由于新教材給予教師較大的空間,許多教師在掌握現行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并有效地將教學目標和要求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仍存在困難,表現為“新教材延續舊教學方式,新要求盲目套用老方法”等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達成。

      (2)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不少老師對一些主要課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的層面上。

      (3)課堂教學的預設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性調控脫節。當堂的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

      在中學數學領域,關于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一直在持續進行,并且近期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些研究可以側重于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也可以側重于有效學習方法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鄭毓信教授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的研究文章(見《課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7期P.28》),該文章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興起、有效的數學教學是什么以及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這些研究對我們的課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是整體來看,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尚未建立起來,也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缺乏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的研究。我們的課題專注于對課堂有效性教學案例的剖析,從微觀操作層面入手,通過收集、分析、反思和提煉案例,以確定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因此,我們的研究對當前的課堂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指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樣,有效性也表示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本課題中的預期效果即指符合省中學數學新課標教學要求。

      有效性教學:以省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為基準,教師在實施單位時間的教學行為后,引起學生具體的進步和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有效性教學有三個方面的涵義。首先,它包括教學效果,即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的教學目標。其次,有效性還涉及到教學的高效性,即教學活動是一種需要精力和智慧的生產活動。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教學效率來評估,其中教學效率等于有效教學時間除以實際教學時間。第三,有效性還指教學活動的積極價值和效益,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包括思維水平的發展以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指包含真實疑難問題的情境描述。在本課題中,案例指的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記錄了教學過程中的成功案例、一般案例以及不成功案例。通過收集和整理這些典型案例,我們可以分析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并提出改進策略和具體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觀點

      ⑴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取決于教學設計(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設計)。我們認為,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對教學的達成度、對當堂效益有著顯著的和最直接的影響。

      ⑵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主要應關注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師生思維互動的有效性、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師的個體素質與群體研究的水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顯著的和直接的影響。

      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教學目標及要求的落實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的和諧落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視角

      (1)關于“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文獻研究

      為了提高全校中學數學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課堂教學效果,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收集、研究并組織與之相關的文章。通過討論交流,我們可以幫助一線教師增強他們的理論基礎,并提高他們對于有效教學實施的認識。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當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情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以及教師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3)教學行為現狀的分析研究

      當前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融合先進教學理念的良好教學行為研究。不同教師群體教學行為的差異研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分層要求的研究。

      (4)典型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新教材中的概念課、定理公式推證課、章節習題課、新高考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主要課型的典型課例進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導價值和推廣意義的操作策略與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學習理論和信息收集方法,其主要途徑包括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信息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我們能夠制定階段性的研究目標和實施方案,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方向,以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文獻分析法也可以作為培訓師傅的教材,用于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果。

      調查方法主要用來了解本研究課題在課堂教學中的現狀,以及師生對該課題的理解情況。同時,還將詳細跟蹤調查研究過程中和研究之后的狀況,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可靠的實證依據。

      五、研究的途徑與目的

      (1)通過學習省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我們能夠準確理解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和具體的教學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和研討,我們可以深入剖析影響中學課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我們還可以構建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評價指標,從而大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人手不足問題,本研究以中學數學教師為主要對象,旨在解決本校在教學方面所面臨的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將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并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原則,以及案例分析與模式構建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這些研究方法,我們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校數學教研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活動更加貼近教師的實際需求。同時,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校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開題報告 12

      論文題目:

      現代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哲學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

      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

      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論文提綱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施蒂納代表作《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施蒂納與尼采

      3.施蒂納與阿多諾

      4.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總第39期

      開題報告 13

      開題報告范文

      題目:中小企業融資

      一、論文選題的背景、意義:

      (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根本性變化,從完全依靠國有和集體企業發展到民營中小企業發揮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經濟,由于大批國有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人員分流和產品結構調整,國有經濟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減弱,而此時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生力軍。在我國,中小企業在活躍市場,吸納就業,促進技術創新與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并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意義

      在我國,占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創造了74%的工業增加值,63%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資源卻不足20%。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杭州的企業體制一般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也導致了杭州的中小企業也存在嚴重的融資難問題,雖然各個金融機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杭州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因為中小企業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動態(參考文獻綜述的主體與總結部分)

      (一)國外關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

      1,中小企業迅猛發展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在中小企業創建、經營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世界各國中小企業的大問題,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中小企業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和工作重點。西方國家如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等都制定了相關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值得我們借鑒。

      2,國外有關企業融資的理論研究主要是資本結構理論。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提出的,包括凈收益理論,凈經營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形成于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它以mm定理為中心,一部分探討稅收差異對資本結構的影響,被稱為稅差學派,另一部分研究破產成本與資本結構的關系,發展成為財務困境成本學派,形成破產成本主義和財務困境主義,最后合并為權衡理論。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博弈論的引入,使資本結構理論研究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新資本結構理論以信息不對稱為中心,大量引入經濟學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從新的學術視野來分析資本結構問題,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

      3,此外,尼日利亞中小型企業的相關數據測試了4個運行現狀不佳的企業。認為對中小企業來說,持續的增長,充足的資金流動性和必要的盈利能力是與他們的投資和融資決策密切相關的。盡管財務總監竭盡全力協調流動性和營利性這兩個矛盾的目標,但觀察結果仍然暴露出了其財務管理的困境。

      4,崔經理認為一家新興公司需要有足夠的資本運用于所有的支出,當然還包括用于資金的增長和周轉。在公司資金不斷增長的同時,這一家公司可能需要更加多的股本或者項目融資,從而用來支持合并和收購。當它成熟時,公司可能需要資本重組或證券。如果該公司發生困難,它可能需要企業重組或計劃重組融資。找到一個貸款人可以配合你的融資需要,從而讓您專注于您的業務運行。

      (二)國內對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

      1、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資金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是必不可少的,自XX年9月份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風暴已席卷全球,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中小企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出口訂單驟減、應收賬款回收期加長、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資金支付壓力空前加大,眾多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融資難成為當前全國各地區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首先要面臨的難題。

      (2)尹經理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一個長久性課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8%。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促進增長、擴大就業、推動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資難一直是困擾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盡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但融資難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現有的融資環境與企業的希望仍有較大差距,中小企業信貸滿足率仍待提高。

      (3)楊經理指出融資難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去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融資壓力。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當中,我國曾經最富活力的沿海外向型中小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到XX年底,全國7.5%的中小企業停產、半停產或者倒閉,全國有超過30萬家企業停產、半停產,約有2500萬農民工因此返鄉。由于中小企業是吸納城鎮就業的主要載體,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惡化對就業造成巨大壓力。要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關鍵靠中小企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不僅對保增長,而且對保穩定、保民生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1)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自身信用基礎較差、銀行結構不均衡、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和中小企業政府扶持體系還未真正建立等諸多原因,使得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2)紀經理指出企業外部融資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融資,即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二是間接融資,即主要通過金融機構貸款獲得資金。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通過這兩種途徑籌資都十分困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固然有許多,但其根本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中小企業自身條件和素質的限制。這一因素是對其融資造成不利影響的內部原因;現行體制和政策的影響。這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外部原因。

      (3)謝經理分析認為:目前融資難已成為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因素,又有社會的、歷史的因素;既有宏觀層面的原因,又有微觀層面的原因;既有觀念上的原因,又有政策上的原因。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歸結到一點,便是體制和制度的缺陷,尤其是產權制度和金融制度缺陷。

      (4)楊經理指出中小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生存先于成功,要生存下來,就必須擁有一定量的資金。但在現實中,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融資相對比較困難。這主要因為銀行的利息很高,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即使中小企業能夠承擔,但由于信譽等原因銀行一般也只愿意向大企業貸款。

      (5)喻經理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中小企業自身有關,也與我國的金融體制有關,還與政府政策有關。具體有如下方面。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偏低;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的風險、成本和收益不對稱;銀行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增強;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少,實力弱;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擔保人;直接融資渠道不暢。

      3、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1)從融資難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業融資難,既有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機構定位偏差、貸款權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時,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社會信用環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因此,相關的研究也主要從企業、銀行、政府、社會各個角度提出解決對策。

      (2)籌資是企業進行一系列活動的先決條件,總結上述研究成果,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國各地區,綜述根據國內外各位學者對于各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描述,轉述對融資難的原因的看法,使大家對于目前國內外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3)通過對國內外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的理論文獻進行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在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基本上都是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研究,針對某一省或某一區域的則比較少,即研究的地域范圍太廣。(2)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中,涉及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研究比較少,即結合當下背景不深。正因為國內外專家學者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還存在上述問題,所以,就有了該篇論文。本文結合國際金融危機背景,在全面分析時下中小企業更加嚴峻的融資問題的基礎上,以杭州為例,提出了一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建議。

      三、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1、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經濟地位及其特征

      2、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各個方面

      3、杭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現狀和案例的分析

      4、杭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各種原因的研究和探討

      (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對如何解決杭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出自己的建議。

      2、導致杭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從中找出突破口。

      3、以小見大,由杭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剖析中國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首先對于國內外相關理論文獻進行廣泛閱讀,了解掌握國內外相關理論動態打好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通過向調查者發出簡明扼要的征詢單(表),請示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種方法。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分析并找出相應的結論。

      4.討論法:與老師交流、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需具體說明研究方法用在什么內容中) (二)技術路線:(需畫圖說明)

      五、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

      11.14完成畢業論文選題

      12.30完成文獻綜述、外文翻譯及開題報告

      03.04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04.23畢業實習,修改論文

      05.02畢業論文定稿

      開題報告 14

      一、研究課題

      本課題為“某市消費者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無人超市作為智能零售新模式,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消費者對無人超市的購物體驗并不完全滿意,這可能導致其無法取代傳統超市成為主流消費場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感受,為無人超市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消費者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感受和需求,探究無人超市在服務質量、商品品質、購物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問卷調查:通過設計問題,收集消費者對無人超市的購物體驗的滿意度、需求和改進建議等信息。

      (2)深度訪談:通過面對面或電話等方式,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對部分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具體感受和需求。

      五、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了解消費者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滿意度和需求。

      (2)探究無人超市在服務質量、商品品質、購物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

      (3)提出無人超市改進服務的建議,以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滿意度。

      六、研究意義

      本研究可以為無人超市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對消費者購物體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七、預期成果

      通過本研究,預計可以掌握消費者對無人超市購物體驗的情況,發現和總結消費者的需求和不滿意之處,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改善無人超市的服務質量,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滿意度。

      八、研究進度安排

      本研究計劃在12月前完成,具體進度安排如下:

      (1)1月至3月:初步調研和文獻資料查閱。

      (2)4月至6月:設計問卷和訪談問題,并進行調查和訪談。

      (3)7月至9月:數據分析和結果總結。

      (4)10月至12月:撰寫論文和完成答辯。

      以上是本研究的開題報告,希望能夠得到老師和專家的指導和支持。

      開題報告 15

      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研究德育的目標、方法和影響因素,以期提供有關德育的深入討論和展望。

      德育、目標、方法、影響因素

      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德育對學生個體和整個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對德育的目標、方法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為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目標

      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德育,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同時,德育還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三、方法

      德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施,包括課堂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在課堂教育中,德育可以通過講授道德倫理知識和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考來實現。學校文化建設可以通過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來進行德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道德培養起到關鍵作用。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深入社會,感受社會的多樣性,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四、影響因素

      德育的.成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以身作則,注重自身修養和道德修養,對學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學校環境也是德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和諧的人際關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道德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應該與學校密切合作,共同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同時,社會的風氣和價值觀也會對學生的德育產生影響。

      五、結論

      德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明確德育的目標,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進行實施,并重視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在未來的德育工作中,我們還需繼續深化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德育方法,以適應社會和學生的發展需求。

    【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開題報告 碩士開題報告09-12

    開題報告格式及開題報告的寫法08-18

    開題報告06-21

    課題開題報告格式及開題報告的寫法09-30

    課題開題報告的格式及開題報告的寫法08-01

    沖壓技術開題報告計開題報告10-24

    開題報告的寫法及課題開題報告格式09-10

    關于課題開題報告格式及開題報告的寫法06-28

    開題報告格式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08-15

    開題報告范例08-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ⅴ|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9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毛片a在线|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亚洲精品hd|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