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來歷和文化習俗
中秋的來歷和文化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又到一年月圓時,人間團圓、家庭團聚之禮則顯得尤為重要。民俗專家介紹,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而這些,也賦予了在外游子更加濃厚的思鄉之情和舉家團圓的重要意義。
中秋:歷史悠久底蘊豐富
中秋節與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隨著國家的發展,傳統節日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06年,中秋傳統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又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由于中秋節產生的歷史較早,經歷的`時間較長,因此,它沉淀和積聚了豐富的民族文化。
據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顧問劉其印介紹,中秋節是遠古時期農耕文化的體現。在古代,由于人們天文知識匱乏,所以有祭祀天、地、日、月的習俗。農歷八月十五這天,就是祭祀月神的日子,由于這天正值秋收時節,故得名“中秋節”,也叫“團圓節”、“八月節”。
傳說:嫦娥奔月美麗神話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禮俗,成為祈禱天下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而對于中秋節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在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傳最廣。這一神話的版本很多,各地傳誦的細節也有差異,唯宋朝《三余帖》記載的故事最為周全和美麗:后羿之妻嫦娥為使得丈夫在昆侖山求得的“不死藥”不落入奸佞小人之手,遂吞服仙藥飄至月宮。后羿搓手頓足、仰天嘆息,于是在庭院里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鄉里四鄰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遂即形成并確定為中秋節。
習俗:祭月拜月賞月詠月
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最初只在宮廷及上層貴族盛行,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在民間流行。據劉其印介紹,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除了最為常見的祭月、拜月、賞月、詠月和吃月餅等習俗外,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江西省吉安縣中秋節傍晚,要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讓香味飄滿全村,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中秋的來歷和文化習俗】相關文章:
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10-23
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介紹10-23
圣誕節來歷習俗10-23
七夕的來歷與習俗11-23
淺談美國的文化習俗11-03
關于國慶節的來歷及習俗12-25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08-08
迎親的習俗和禁忌08-30
德國留學須知:文化習俗12-14
德國留學文化習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