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4-07-12 20:09:24 教育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流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流動模式的明顯變化,流動家庭在生活質量、社會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都遇到了新的困難,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日益突顯,但針對此問題的研究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對41篇相關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發現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存在數量不足、深度不夠、方法簡單、主體單一、指導不力等問題,應成為日后研究的突破方向。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析論文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共有2.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0%。[1]《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數據顯示,家庭化遷移成為人口流動遷移的主體模式,超過六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動人口與全部核心家庭成員在流入地共同居住。[2]“2014年,農村地區0至17歲的留守兒童已經達到6103萬人,大量出現的流動家庭在生活質量、社會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難!盵1]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日益突顯,而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數量不足、深度不夠,難以形成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導,因此,回顧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歷程,從宏觀角度探討其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走向,不僅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未來發展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也可為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現實解答提供理論支持。筆者以“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作為主題檢索詞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進行檢索,共獲得期刊論文41篇。從文獻統計學的視角出發,分別從文獻數量及時間分布、文獻來源、研究主體以及研究方法和熱點四個維度對這41篇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數量及時間分布情況

      統計顯示,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十分有限,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檢索到的全部文獻只有41篇,最早一篇是關穎發表在《青年研究》2002年第五期的“青年流動人口如何對下一代負責———天津市青年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一文,與華耀龍發表在1994年第六期《天津教育》上的第一篇針對流動人口教育的論文“招收流動人員子女入學全面普及義務教育”[3](P.44)相差8年之久?梢妼α鲃尤丝谧优彝ソ逃难芯科鸩捷^晚。從2002年至2013年,12年中有8年的論文發表數量徘徊在1~3篇左右,2008年達到6篇,最多的2012年也只有8篇,可見這一領域被研究者關注的較少,相比于這一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研究實在少的可憐。盡管2011年以來,文獻量有所增加,但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

      (二)文獻來源分析41篇

      研究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獻來源于41種期刊,表1數據顯示,來源于大學(學院)學報的12篇,占29.27%,來源于教育類綜合期刊7篇,占17.07%,來源于社科類綜合期刊的14篇,占34.15%,來源于其他類期刊8篇,占19.51%。從總體來看,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獻來源比較分散,12年里,甚至沒有一家期刊刊發過該類論文達到2篇,沒有形成一個比較集中的討論平臺。文獻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僅有5篇,多數文章影響因子較低,整體社會影響力十分有限。

      (三)研究主體情況分析

      表3顯示,41篇文獻的作者分別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中,來自高等院校的占85.37%,科研院所的占7.31%,中小學的占4.88%,社會團體的占2.44%。顯然,研究主體主要以高校教師為主。從作者的研究方向來看,主要包括社會學、教育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等。其中,社會學占53.65%,教育學占34.15%,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占9.76%,法學占2.44?梢,作者主要是從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視角展開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另外,41篇文獻的作者共35人,其中30人只發表該類論文1篇,4人發表該類論文2篇,1人發表該類論文3篇?梢,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沒有成為這些作者長期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多數作者針對該問題的研究僅是曇花一現。

      (四)研究方法及熱點問題分析

      顯示,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41篇文獻主要采用了調查法和文獻法,其中,調查法占75.61%,文獻法占24.39%。調查地區涵蓋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昆明、呼和浩特、溫州、包頭、廈門、東莞、晉城、閩南地區等,主要集中在省會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涉及很少,且整體覆蓋面十分有限,僅涉及以上十幾座城市。從研究對象來看,全部文獻可分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三個類別,分別占34.15%、31.70%和34.15%,除個別論文中提及“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外,“流動兒童”、“流動人口子女”、“農民工子女”三個詞語在文獻中使用的含義基本一致,主要是指隨父母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兒童。從研究的問題來看,主要包括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對策,占70.72%;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資本、家庭教育資源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影響,占7.32%;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占4.88%;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占4.88%;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影響因素、教育干預、家庭教育指導、品德形成、研究綜述等各占2.44%,比例較小。可見,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方面,研究涉及的問題較為單一,很多問題研究不深,甚至沒有涉及。

      二、問題與趨勢

      (一)研究基礎薄弱,有待專業化

      通過以上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獻回顧,可以發現,隨著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結構的逐步變化,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但與學校教育相比,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方面都還處于薄弱的地位。統計數據顯示,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進行研究的時間較晚,且研究成果有限。相對于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的研究來說,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要晚8年之久。十余年來,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只有41篇,且影響力普遍不高?梢,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沒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夠的重視,其研究還處于零散的、自發的狀態,沒有上升到社會管理和教育制度的高度。2.4億的龐大流動人口群體,從最初迫于生計的盲目流動到現在的主動理性選擇,從個體流動到家庭流動,從關注生存到注重發展,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已不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而應該上升為社會管理層面,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之得到逐步完善,而這尤其需要深入細致的專業化研究。

      (二)研究對象模糊,亟待精確化

      目前,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存在明顯的把“流動人口子女”與“農民工子女”和“流動兒童”混用的現象,41篇文獻中,除了以農民工子女為研究主題的14篇論文概念界定明確之外,以流動兒童為研究主題的14篇論文存在明顯的將“流動兒童”窄化為“農村流入城市兒童”、“進城農民工子女”,或者將“流動兒童”與“農村流入城市兒童”、“進城農民工子女”混用現象;另外13篇以流動人口子女為研究主題的論文中,除趙娟在“南京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調查”一文中既提及流動兒童,又提及留守兒童外[4](P.39),其余論文中均將“流動人口子女”視為“流動兒童”,甚至“農民工子女”。由于沒有厘清主要概念的內涵,導致一些研究較為籠統、含混,難以在理論上有更大的進展和突破。隨著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變化,流動人口的成分也在發生變化,流動人口子女的內涵會不斷演變,準確界定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無疑是研究的重要基礎,有針對性的研究才能夠有效解釋和指導實踐。

      (三)研究內容有限,亟待系統化

      十余年來,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內容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但仍然不夠全面,有些領域涉及很少甚至沒有涉及。由于研究者絕大多數是高校從事社會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教師,受制于專業興趣、工作需要等因素,研究的視野顯得不夠開闊。41篇文獻中,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占70.72%,其余如流動人口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資本、家庭教育資源,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影響因素、教育干預、家庭教育指導、品德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較少,多數只有1篇文獻而已。而關于流動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家庭教育指導等方面則完全沒有涉及。由于一些研究只是偶爾為之,比較隨意,多數論文呈現出碎片化態勢,沒有持續研究,很難深入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就近流入中小城市,一部分流入大城市的人口也出現回流到中小城市現象,流動人口的結構和流動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不同類型流動人口的家庭教育訴求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層次性,針對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研究要更精細化,系統化,以保證對決策有切實有效的指導。

      (四)研究方法簡單,有待科學化

      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看出,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論文中,75.61%采用了調查法,這種研究方法可以較好地反映被調查對象普遍存在的問題,但也容易使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的層面,缺少深度的理論分析,往往敘說了一種現象,卻無法去解釋這種現象。[3](P.45)另外,在調查研究中,由于研究設計、研究條件限制等原因,選取的樣本往往缺少足夠的代表性,得出的結論自然會出現以偏概全,甚至南轅北轍的問題。而基于文獻法的理論探討性文章,多數圍繞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對策展開,討論多數站在“應為”、“應該是”的理論角度,從經驗出發進行總結,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實際狀況了解不夠深入,缺少分門別類的深度分析,使得研究缺少針對性,缺乏科學指導意義。調查研究與理論研究有機結合,關注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實際問題,多學科多視角融合,開拓思路,不斷創新,研究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需求。

      (五)研究主體單一,有待多元化

      盡管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得到各界的關注,但真正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卻并不多。從研究主體來看,雖然科研院所、中小學、社會團體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此有所涉及,但研究者主要還是以高校教師為主。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具有廣泛的社會牽涉度,涉及到社會管理、政策制定、社會服務、教育決策等多個方面,僅僅以高校教師為主的研究會導致研究主體與實踐主體嚴重脫節,往往使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影響力不足,缺少實效性。因此,發揮高校教師的研究優勢,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關注度,實現多主體參與的綜合研究體系勢在必行。另外,現有研究者主要從事社會學和教育學研究,極少有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涉足該領域;诩彝ソ逃奶赜袑傩,僅從社會學、教育學視角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應集合來自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合作,各展所長,互相配合,這樣才能更快地促進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發展,[5](P.89)取得更多切實有效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娜,王宏浩.《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發布我國流動人口數達到2.4億[EB/OL].海峽之聲網,2014-05-15.

      [2]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EB/OL].百度百科.

      [3]章春苗.關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7,(5):44—45.

      [4]趙娟.南京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38—40.

      [5]江小英,黃英.我國大陸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5,(7):86—91.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論文06-16

    家庭教育的啟示論文10-16

    分析魏晉文人的生命的價值分析論文10-08

    關于夢的分析論文08-25

    淺談家庭教育的不足論文10-30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10-27

    家庭教育觀念論文06-12

    小學家庭教育論文09-08

    論文寫作要點實例分析09-18

    科研論文寫作格式分析0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91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香蕉国产精品频视|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福利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永久精品ww47|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永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