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綜合載體,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同時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對于剛跨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地理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地圖概念幾乎沒有。由于年齡的關系,空間思維能力比較差,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識難記,地理學科難學。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學生沒有掌握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的方法。
從2011年開始,云南省各地州已把“初中學業(yè)水平地理考試成績”納入高中、中專錄取總分,比如紅河州2011年與地圖有關的分值就占58% ,2012年占66%(省統(tǒng)測),2013年占62分統(tǒng)測)。可見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在新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已成為學生地理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提高的關鍵。那么,怎樣在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以圖代文,幫助學生讀圖
學生開始學習地理知識,我們總是習慣以文字形式展現(xiàn)。其實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各種地理事物,各種地理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在地圖上再現(xiàn),引導學生找到對應的地理位置并思考地理變化過程,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像信息,隨時變換不同形式并儲存于大腦中,逐步形成“心理地圖”。這樣一來就可以鍛煉學生采用各種方式把握信息知識的靈活性、機動性,培養(yǎng)其隨“題”而變的能力。新教材中的各類地理地圖直觀、形象、生動,對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進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起到了文字內(nèi)容無法替代的作用。運用地理地圖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減輕學生負擔,落實雙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讀“大陸漂移示意圖”時,讓學生討論在終年嚴寒的南極大陸,為什么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提示學生參考森林分布圖、大陸漂移運動圖等,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煤炭是由古代的森林形成的,而森林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后來由于大陸的運動、漂移才到了地球的最南端。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等。最后再通過相應的鞏固練習,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拓展相關知識,發(fā)散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這種“以圖代文”的學習方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加強讀圖訓練,感悟用圖基本法則
地圖能力和空間能力,靠死記硬背是難以提高的。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規(guī)律和方法:
1.先弄清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注記。這是讀圖的前提和基礎。
2.明確要素,引導讀圖。在教學中正確選圖,適時、適當?shù)厥褂玫貓D,在使用地圖時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方法,說明地理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確定目標,引發(fā)讀圖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制訂適當?shù)淖x圖目標讓學生思索,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其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法則可以概括為:左書右圖,看書讀圖相結合。
三、認真設計地理略圖,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突出地理知識的特點和個性,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也是一種使學生真正掌握地圖的教學方式。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視聽結合,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教我國的主要地形名稱時,采用地理略圖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我國的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中國政區(qū)輪廓圖,然后邊講邊畫邊間,繪出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及弧形山系喜馬拉雅山脈;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二條西北—東南走向山脈;二條南北走向山脈。繪圖使各條山脈的空間位置清楚醒目,進而根據(jù)山脈的分割,讓學生熟悉各主要地形區(qū)的名稱。大興安嶺的東側為東北平原,西側為內(nèi)蒙古高原;太行山的東側為華北平原,西側為黃土高原;巫山的東側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西側為四川盆地;雪峰山的東側為江南丘陵,西側為云貴高原;天山以北為準噶爾盆地,以南為塔里木盆地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的連線范圍內(nèi)為地勢的第一級階梯,稱為青藏高原;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盆地,為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該線以東主要為平原和丘陵,是地勢的第三級階梯。運用略圖,按這樣的教學步驟,可讓學生對我國的山脈名稱、地形分布、地勢特點等,形成非常清晰的框架,使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大腦中。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練習畫我國的主要地形名稱略圖,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
地理略圖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建立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間概念。顯而易見,精心設計地理略圖進行課堂教學,有助于師生的雙邊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既便于教,也利于學,可達到精講多練多思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
四、運用鄉(xiāng)土資料輔助教學
課改提出:“關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學生一般對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比較熟悉,也愿意了解相關內(nèi)容。在教學《降水的年際變化概念及特點》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出示兩幅傳統(tǒng)民居照片,分別是西北內(nèi)陸和江南民居,請學生觀察兩處房屋有什么明顯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可知,房屋屋頂不同,西北內(nèi)陸是平頂,江南民居是尖頂。然后教師提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昵?同學們有興趣去了解嗎?”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繼續(xù)深入學習,通過學習就知道原來房屋屋頂形式不同與當?shù)亟邓嘘P。從而總結出我國的降水變化規(guī)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nèi)陸遞減。在講完書本的知識后,可補充這樣的練習,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建水縣氣象局網(wǎng)站,下載建水縣2000 2011年11年間的年降水量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繪圖工具,將枯燥的數(shù)據(jù)轉換成直觀的折線圖讓學生觀察。通過圖表,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也對家鄉(xiāng)的降水情況有了感性的認識。
五、構建心理地圖,提升學習水平
1.細心觀察,學會簡化。首先要對地圖進行觀察,形成感性印象,進而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在觀察中,除了要認真仔細外,還要學會簡化。通過簡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的目的。
2.展開想象,巧記于心。初中學生還是以形象為主,如果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地圖與一個具體形象聯(lián)系起來,就更容易記牢。例如在講述世界地理時,把意大利想象成皮靴、而西西里島是一個足球、阿拉伯半島想象成一只大象腳……
3.畫圖訓練,強化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我不但自己經(jīng)常在黑板上畫圖,還要求學生在黑板上或練習本上作畫圖訓練。比如課堂上指導學生繪制簡圖、草圖、示意圖。經(jīng)常地進行畫圖訓練,使大腦皮層刺激的力度加大,學生對這些區(qū)域的輪廓、海陸位置關系、區(qū)域間的相對位置就有了深刻記憶。
4.勤看多用,裝載知識。心理地圖的形成要靠反復的讀圖、用圖,要有對一定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地圖形象的感知。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習慣性地把地圖冊放在桌邊,左手書右手圖,遇到生疏的地理事物名稱或不明確的地理分布,及時查閱。將所學的知識點如國家、地區(qū)、山河湖海都要在地圖中一一找到,落實在地圖上,用圖裝載知識,正所謂功多藝熟,“功夫”到家了,心理地圖的空間感覺自然就有了。
六、重視各種地圖在教學中的組合運用
地圖作為地理學科的基本表達方式是其他文字無可替代的,在地理考試中,區(qū)域特征的表現(xiàn)、地理情境的設置、地理問題的提出等,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區(qū)域圖、結構原理圖、等值線圖、景觀圖等來表現(xiàn),由此足見其重要性。地理事物本來就是綜合的,把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地圖組合起來使用,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全面、更真實地認識地理事物,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各種地圖共同構成的“圖像系統(tǒng)”來說明和解釋各種地理現(xiàn)象。這種習慣將直接影響學生,使學生逐漸形成定式思維—地理離不開地圖.
【初中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相關文章:
地理問題表征能力培養(yǎng)論文10-09
地理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論文09-26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能力培養(yǎng)論文08-10